介休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天上掉下个林县长,看清朝小芝麻官,如何成 [复制链接]

1#

今天要说的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林县长。是道光年间山西介休县的县长,他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儿,他要告发几个大员的违法行为一共有22条之多,这里面有内阁大学士,还有一位部长,当举报信送到省里的时候,引起了当地官场的震动。这位小县令是疯了吗?或者说,这也是一位海瑞式的官员?我们继续来看。

当时,第一个看到这封举报信的官员叫张灃中是山西的布政使,也就是山西的二把手,接到这样的举报信张灃中是冷汗直冒,官职再小那林县令也是官啊,想压下去是不可能的,不压下去就这么上报,也不行。没办法,只能赶紧将这件事儿报给省里的一把手也就是巡抚大人杨国祯。这位杨大人虽然是山西巡抚,但是刚到山西官场,位置还没坐稳就出了这么一档子事儿,自然是非常恼火。不过,他说了一句非常意味深长的话,他说你们山西官场的风气怎么这样?

这回杨大人说的可不是被参奏的官员,而是写举报信的这位林县令。按照林县令举报信当中的内容,大学士来山西巡查的时候,底下各县的官员需要凑齐5万两白银(约合人民币万元),最后招待这位钦差花了2万两白银,剩下3万两白银被省里贪污了。这可不是小数目啊,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要严肃处理的,但是省长杨国祯却不这么看,他认为这种事情是清朝官场上的潜规则,不光山西这样,哪个地方都是这样办的,你这林县令是不是有病?官不想做了吗?

林县令这么做的原因,我们稍后再说,先说说清朝的官场怎么会有这种潜规则。像内阁大学士这样的高官虽然位高权重,但是离百姓很远,没法直接搜刮民脂民膏,所以油水不多。地方官油水很大,但是要想保住头上的乌纱帽,全靠和上官保持好关系。所以,清政府这些官僚的逻辑非常的朴素,什么对皇帝负责,对百姓负责,都是扯淡,对上官负责才是正经。

那这位林县令莫非是晚清海瑞?很遗憾,不是。事情是这样的,有一次省里的一位姓虞的官员来到介休县视察,这位林县令也是非常上路的,钱、女人都没少送。结果,这位虞专员不仅收了钱不办事儿,还要找个借口开了林县令的缺儿。这下算是把林县令惹毛了,我好吃好喝的招待,银子女人也都送了,你还要搞我,县太爷都不让我做了,我能不报仇吗?所以就有了这封举报信。林县令浸淫官场多年,他明白巡抚布政使是不会把这封信如实上报的,一定会找他了解具体情况。

果不其然,省里的二把手张灃中出面了,经过双方的协商,林县令撤回举报信,张布政使花钱消灾(现银1万两),并且介休县的亏空也不用林县令负责。这样的政府岂能不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