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伟大号召。晋中市努力践行新发展理念、文化惠民战略,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积极对照创建标准,扎实开展创建工作,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供给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正成为晋中市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动力的生动实践。
文化创造美好,美好需要文化。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丰富的精神食粮不可或缺。作为晋商故里,晋商文化的发祥地,晋中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承的城市。近年来文化事业空前繁荣,特别是年,晋中市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成为我省唯一获此资格的地市以来,晋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屋建瓴,迅速出台了创建工作的规划及方案,并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写入年晋中市第四次党代会工作报告,连续两年(、)列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同时列入晋中市“十三五”发展规划中,还提出力争用两年时间完成创建任务,举全市之力雕琢出盛世文化的晋中范本,为全国此项工作提供有益示范。
为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晋中市坚持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级负责、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一是建立了组织领导机制。市县乡各级政府分别成立了政府“一把手”挂帅的创建工作领导组,市与县、县与乡层层签订了责任书,做到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市委、市政府今年将示范区创建列入了年深改组重点督查任务、列入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二是建立了制度保障机制。主要是领导组例会制度、联络员制度、督导检查制度、经费管理制度、信息报送和宣传制度等八大制度,强化了过程管理,设立了文化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的议事协调机制,奠定了制度保障的基础。三是建立了创建工作的资金保障机制。市财政每年投入余万元示范区创建资金、万元的文物保护资金和万元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年各县(区、市)财政已配套了万元创建资金,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四是建立了监督考评机制。制定出台了《晋中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考核细则》,纳入了全市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加强了常态化的考核督查工作,实行周报、半月报、进度台账销号式管理,同时不定期组织督查工作。
同时,以达标建设为引领、以增加财政投入为主导,按照新建一批、改扩建一批和整合一批的原则,通过财政投入、PPP模式、改造社会闲置设施等举措,全面加快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建设速度,使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爆发式增长。近两年,全市先后投入20多亿元(市级10.7亿元)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市级设施在原来仅有体育馆、规划展示馆的基础上,新增了“五馆一院”,即市图书馆(美术馆)、市博物馆、市科技馆、市工人文化宫(市群艺馆)、市非遗展示馆和市大剧院,市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市图书馆(美术馆)、市博物馆、市科技馆、市工人文化宫(市群艺馆)、市非遗展示馆年底前全部投入使用,市大剧院按照一流标准建设,已投入使用。目前,市城区已形成了东有体育馆,西有大剧院,南有晋华工业遗址博物馆、非遗展示馆等,北有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规划展示馆,中有工人文化宫、群众艺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布局。全市11个县(区、市)创建前图书馆仅有3个一级馆、3个三级馆,文化馆仅有2个一级馆、2个三级馆,经过两年的创建,所有不达标的县图书馆、文化馆采用多种方式建设,标准均达到了三级馆以上标准,其中有5个县(榆次、灵石、和顺、太谷、榆社)建成了高标准文化综合体,有3个县(祁县、平遥、介休)正在建设。其余县有的利用闲置设施进行扩建,有的县和青少年活动中心进行合建,各县(区、市)的“两馆一院”面貌焕然一新。全市个乡镇、17个街道综合文化站已有90%以上达到创建标准,其余正在加紧建设升级上档,今年年底全面完成。个行政村、个社区有61%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并配套建有文体广场,其余正在加紧改扩建,今年年底建成率有望达到80%。覆盖城乡、结构合理、便捷高效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正在形成和拓展。
此外,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晋中市委、市政府两办文件印发了《晋中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和《晋中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制定印发了《晋中市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实施方案》和《晋中市乡镇(街道)文化站服务规范》,促进了市县公共文化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目前市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实行免费开放,阵地活动有声有色。图书馆文化馆按标准要求提供服务之外,还普遍开展了市民讲坛、道德讲堂、读书交友、亲子阅读、各类展览、特色文艺演出等活动。乡村文化设施利用率明显提高,成为群众参与和享受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晋中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正好成为这一倡导的引领示范。创建工作开展以来,空前的投入力度和建设速度,让晋中市委、市政府精心布局的晋中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骄人成绩。年,省、市人大分别视察晋中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后,给予的评语是:晋中的文化事业发展进入历史以来最好的时期。
依托文化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大力推进全民参与也成为创建工作的一大特色。为彰显全民参与的晋中文化特色,晋中市在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上,着眼全局,布棋子,铺路子,搭台子。布棋子,就是从全市文化综合发展、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谋篇布局,宏观规划,建立制度,形成体系,既迅速发展又有序发展。铺路子,就是确定方向,提供政策,鼓励发展。搭台子,就是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多方面的文化力量和社会有关力量都能汇聚到全市文化发展的大盘子中。
在文化社会的营造上,持续推进“全民文化行动”。近几年,晋中市提出并实施了“全民文化行动”战略,这一战略以“全民普惠”的视野、“全民行动”的声势、“全民提高”的目标,扯起了全民文化的大旗,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办法,叫响“全民参与文化、全民享受文化,在参与中享受、在享受中升华”的口号,实现了从领导到群众全覆盖、从城市到农村全覆盖、从单位到个人全覆盖、从国有到民办全覆盖,全市的社会文化氛围空前浓厚,全市的文化层次得到很大提升。比如,连续几年推进“六个文化建设”,举办的“全民文化活动季”“广场文化月”“十台大戏闹新春”“晋中社火狂欢月”、高校师生音乐舞蹈大赛、各种书画创作展、文物精品展、十个“十佳”文化典型创建、“文艺轻骑兵”下基层、送戏下乡、“书香晋中”全民阅读等群众文化活动。
在文化力量的培育上,竭力扶持民办文化的发展壮大。要真正实现文化的普惠,仅靠体制内的力量远远不够。为此,晋中市从政府层面给予了足够重视,在国家第二批示范项目创建时,该市申报并成功创建“民办文化的扶持引导与规范管理”项目,对民办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几年,如果说“全民文化行动”的四句话口号得以实现,体制内文化组织起到了“四梁八柱”作用,那么民办文化组织则起到了梁柱之外所有构件的合围成房作用。每年的“全民文化活动季”多场活动,2/3以上是民办文化组织参与的。其主要办法是通过财政扶持、产业推动、示范引导、命名授牌、星级评定、提供舞台和文化生态保护等多种手段,不断给予激励,同时加强对民办文化的扶持引导与规范管理。目前,分散在全市城乡的民办博物馆、美术馆、非遗展示馆、传习所、乡村记忆展示馆、主题文化大院、小剧场、小舞台及民办活动广场、文化长廊等约个,文化类民间组织个、乡村业余文化团队余支,民间文化从业人员20多万人。市、县、乡、村迅速崛起的民办文化场所、团体以不同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已成为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力补充。
在文化特色塑造上,重点打造“两头文化”:城市主题文化和乡村风俗文化。邀请中国国际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量身打造了晋中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对晋商文化、大寨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文化、自然文化,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进行了规划设计,有的已经付诸实施;乡村风俗文化的宣扬上,以乡情乡韵为主,融文明礼仪、乡史村史、传统美德、民俗喜庆于一体,综合进行文化室、文化广场、文化墙的阵地利用,其中文化墙的大规模涂绘,已成为晋中市农村文化的一大亮点。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启动的一项战略性文化惠民项目,旨在率先创建一批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了如期达到创建标准,晋中市不断探索总结,在创建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晋中品牌”。
创建过程中,晋中市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党委政府、各级各部门、广大群众、各类专家和广大文化工作者五个积极性合力推动。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定政策、定规划、定预算、定措施,各部门和单位倾力支持和配合,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各方面专家指导不断提出真知灼见,广大文化工作者想干、敢干、会干、苦干,集合这五方面力量形成合力,保证了短时间内大项目、大工程、大活动顺利推进,并在这些工作过程中,扩大了文化的影响,树起了文化的自信。
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晋中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底子差,公共财力也十分有限,短期内要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办法补齐短板,就是市县乡村一齐动作,官方民间一齐上手,共同完善公共文化硬件设施,提升文化服务水平。首先,引入社会力量开展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例如晋中大剧院、晋华项目,就是由社会力量投入改造、运营的典型范例。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兴建文化设施并实施免费开放,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力补充。晋中陌上美术馆、太谷中医药博物馆、榆次老城民俗博物馆、平遥牛肉博物馆等民办文化设施,都是由社会力量建设,并实行免费开放。三是引导社会力量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每年组织的大型文化活动大部分都是以政府购买的形式开展,为了参与此类活动,各类社会文化团体经常性地自发组织各类文化活动,排新节目、下乡演出、锻炼队伍。充分调动了各个社会文化团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实现自主化、常态化。
整合服务资源,构建集约化服务平台。过去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散落在多个部门,缺乏有效的统筹整合,造成了基层文化服务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分散运行、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示范区创建以来,晋中市按照统筹调配、高效利用的原则,以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平台,统筹整合了分布在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基层公共文化资源,达到了千条线归于一根针的效果。在开展辅导培训、文艺演出、读书看报、文体活动、展览展示之外,为群众提供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农技推广等服务内容。同时,村(社区)充分发挥文化设施的综合功效,普遍融入了便民服务站,提供民事代办、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服务功能,构建起了一个方便群众、便捷高效的一站式、窗口式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该市正在建设的晋中数字文化云平台,将分散在各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起来集中发布,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把优质文化服务送到百姓身边。
如果说,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是一座城市的繁华之貌,那么,老百姓脸上洋溢的笑容则是一座城市的幸福之美。如今,放眼晋中,这种幸福之美处处绽放:广场上,歌声激荡、舞步飞扬;剧场中,文艺演出有声有色;农家书屋里,求知若渴的身影比比皆是……晋中市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中,紧密结合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际,再添新举措,绘制新蓝图,使以文化惠民强市为目标的创建活动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地持续健康推进。晋商故里、家国晋中正在成为百姓心中的文化之都、幸福之城!